SaMD的人因工程挑戰

醫療器材軟體(SaMD)與傳統實體裝置最大的不同是:它的「風險」往往藏在介面流程、文字語意、錯誤容忍度等看不見的地方。

不像具有實體的醫療器材,但一樣需要經過嚴謹的風險控管與人因設計(Human Factors Design),來確保產品在臨床現場的安全性。

本篇整理幾個 SaMD 常開發時常被忽略,卻與人因密切相關的挑戰,並提供相對的人因對策建議:

1. SaMD沒有實體觸感,操作全靠「螢幕感」

不像具備機構按鈕或聲光回饋的醫療裝置,許多 SaMD 的操作主要依賴螢幕顯示與滑鼠、觸控等方式,缺乏實體反饋感

人因對策:在人因設計輸入(UI Specification)階段,特別定義下列要素:

設計要素 對策建議
操作精準度 設計足夠按鈕尺寸與間距,避免手抖誤觸
螢幕辨識性 選用高對比色彩、足夠大字體,考量不同年齡與光線條件
錯誤提示語 避免模糊語句,如「請確認操作」,改用具體敘述,如「請重新輸入數值」

2. 軟體更新頻繁,可能引入新的使用風險

SaMD 的功能、邏輯或提示語可能經常透過版本更新進行修改,這些看似微小的改動,可能讓原本熟悉介面的使用者產生混淆,進而引發新的使用錯誤

人因對策:

設計要素 對策建議
關鍵功能變動 對於涉及關鍵任務的修改,如提醒劑量、接收 AI 分析結果等,應再次進行總結性評估(如Summative evaluation)
小幅度介面調整 對輕微改動,可進行形成性評估(Formative Evaluation)快速檢核,確保沒有引入額外錯誤路徑
評估更新影響 建立「使用情境回顧清單」,檢視:
• 是否影響既有流程?
• 是否造成誤解?
• 是否需補充訓練?

3. 使用場景多元,不只在醫院

很多軟體醫材設計給居家病患、照護者、遠距門診使用,使用者族群並非專業人員,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解讀軟體畫面

人因對策:

使用情境 對策建議
首次上手 提供動畫教學、步驟引導,協助用戶建立正確操作流程
環境不穩定 對於光線差、網路不穩、手持晃動等情境,增加容錯設計與狀況提示

4. 涉及AI/ML模型推論結果,「建議」容易被誤信為「診斷」

當AI 分析僅為輔助診斷,使用者可能因為模糊或語意不清,將建議當作指令,誤信結果造成誤用。

人因對策:在介面規格中納入模型推論結果的顯示語言原則,舉例:

項目 建議作法
語氣 用「建議性語句」取代診斷性語句,例如:此病灶為惡性腫瘤,可改為可能有惡性特徵,建議進一步評估
結果 明示僅為輔助參考:「此結果由 AI 模型產出,請搭配臨床資訊使用」
視覺提示 區分 AI vs 醫師來源,例如使用不同顏色、標籤明示
高風險輸出 若結果可能引導行為(如停藥),加入二次確認、補充說明
驗證評估 模擬在壓力下使用者判讀情境,評估是否易誤信、誤用

5. 串接多系統,資訊一致性影響操作

SaMD 往往需要串接其他醫療裝置、院內 HIS/PACS、雲端平台等,若資料顯示不一致或同步延遲,會嚴重影響判讀與決策。

人因對策:

項目 建議作法
資料來源標示 清楚顯示每筆數據的來源與狀態:如「來自心電圖機」、「同步中…」
資訊分層展示 多組數據比較時,避免堆疊於同一畫面:以「分區、縮排、顏色」做資訊區隔
異常同步處理 系統同步中斷或出錯時,需提供:
❶ 清楚錯誤提示、❷ 引導用戶下一步行動

本篇盤點的五項挑戰,從臨床現場實際考量,從設計初期就納入「人因工程」的視角,系統性盤點使用情境與風險路徑,才能確保 SaMD真正發揮輔助診斷與照護的價值。

協醫智科(www.synermedtw.com)專注於 SaMD 的法規策略、人因設計與風險控管,協助軟體開發團隊從技術導向走向臨床落地。若您正在開發醫療軟體,歡迎與我們聯繫。







參考資料:

- IEC 62366-1:2015+A1:2020

Next
Next

從Regulation (EU) 2021/2226 看eIFU要求